公告版位

 經過一個月的辛苦找尋,在寒風中奔波,從忙碌的工作表裡擠出所有的時間,訪遍了曼哈頓至少五十個場地之後,終於...

 我們的婚宴地點有了著落!

 這是我們在決定婚禮日期之後的唯一,也是最大的進展,所以迫不及待地和你們分享辛勤耕耘的成果...

<<.. W Hotel Union Square ...>>

 


 聯合廣場,是紐約市的地標之一,位於東邊下城十四街到十七街之間,過去是言論家、藝術家的集會所在,人文薈萃,自由的氣氛、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是聯合廣場上最馥郁的氣息。

 戲院、商店、餐廳、酒吧、書店、咖啡館、蔬果市場,還是廣場上的雕像與噴水池、鄰近的紐約大學,這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足以讓人留連忘返之處。藝術家、表演藝人、演說家、業餘農人、上班族、學生、遊人、過客,這裡不論平時假日,都是人群聚集的中心,隨處都有可觀的景致。

 下次來曼哈頓,不妨來聯合廣場感受它特有的無拘與愜意。

 想對它有更多了解?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




 我對W Hotel的印象,起始於幾個月以前到舊金山出差,在那兒的W Hotel住過幾晚。對於那次的經驗,我還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

 從訂婚開始,W這個名字就曾經在腦海中浮現過,但是因為對旅館宴會廳的刻板印象,所以即使幾次經過聯合廣場,W Hotel始終不曾出現在我們地點名冊之上。

 誰料到就算有將近十一個月的準備期,在曼哈頓要找到夢想結婚場地是如此艱辛?我們的十個首選場地,包括雀兒喜臨河燈塔、中央公園的船屋,Tribeca玻璃屋,砲台公園的花園餐廳,百老匯戲院,以及幾個居高臨下的工作室等等,竟然早就被訂走了。

 幾個星期過去,我們跑遍了紐約市區,看盡了大小場地,甚至一度考慮屬於國際領土的聯合國大廈,但是因為種種考量,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名單,開始接受旅館宴會廳的可能。

 一如我們預料,曼哈頓的許多知名旅館,宴會廳的風格都大同小異,乏善可陳,其他設計風格讓我們中意的,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幾趟走下來,讓人灰心不已,直到我們走進聯合廣場西北角W Hotel,明白我們終於找到了婚宴的場地。

 除了W的風格,能夠在婚宴當晚有一整層樓的專屬空間,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在這兒就先分享幾張照片,細節就容我保留(雖然實情是,還沒有開始規劃細節...),讓你來親身體驗囉。


(W Hotel 一樓大廳的旋轉梯,可以直上二樓到Cocktail Hour與晚宴所在)


(旋轉梯與屋頂的設計)


(由Cocktail Hour通往晚宴Ballroom的長廊)


(Ballroom是晚宴與舞會舉行的地方)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Family and Friends,

Mike and I getting married! 

也許你已經耳聞, 也許你正在納悶, 是的, 我們在聖誕節前訂婚了

我們的婚禮將在今年的十一月八日於紐約市舉行

如果你願意來參加我們的婚禮, 或者屆時正好在紐約, 或者剛好有旅行的計畫

我們都深摯的歡迎, 並將竭誠招待!

附上訂婚帖與婚禮初步安排的資訊, 詳細訊息將陸續在我的Blog的紐約婚禮區和大家分享1

不論你有意願來參加, 或是有細節安排上的疑問, 還是想當伴娘、招待、翻譯、導遊, 都歡迎隨時和我們連絡2

希望在我們人生最大的Party 裡能和你一起慶祝!


1正式的喜帖將於七月寄出, 台北補請日期尚未決定

2如有參加的意願, 亦可以和元欣阿姨連絡 (請參考附件), 安排行程以及機票事宜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的故鄉水的印象自由的天堂--阿姆斯特丹
 
 離開了布魯塞爾,我們搭乘歐陸火車來到旅程的下一站--阿姆斯特丹。如果你問一百個旅人對阿姆斯特丹的印象,你會得到一百零一個不同的答案:建築、藝術、風車、運河、不眠的夜生活、滿街的腳踏車、自由的風氣、多變的天氣、海權帝國的痕跡。這世界上恐怕再難找出另一個像阿姆斯特丹這樣變化萬千的城市、這樣一個任誰來都能切割出幾個令人滿足的面向的空間。
 
 水,向來與荷蘭是亦敵亦友的。鄰海的位置為荷蘭帶來豐沛的水產資源,低漥的地勢卻讓這個國家的領土飽受覆沒的威脅,使得荷蘭人不得不與海爭地,也與海共存。
 
 荷蘭百分之四十的領土低於海平面,這個國家靠著築堤圍海、填海造地在世界地圖上佔有一席版圖。而首都阿姆斯特丹位於阿姆斯特河下游與入海口,背陸面海,更與河海相依相存。就像許多荷蘭城鎮名字中的「丹」字,在荷語中代表著圍海的「堤坊」,阿姆斯特丹也是一個築堤而成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依著阿姆斯特河而建,靠著最初的堤坊而生。如同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城市一樣,阿姆斯特河就是孕育了這個城市文明的「大河」,和這些城市不同的是,除了這條上天賜與的河,支撐起阿姆斯特丹的歷史與經濟的是數十條人工開鑿的河--運河。


(運河岸比鄰相接的建築與各色不同的屋頂風格)



  從十六世紀以來,貴族商賈帶來了貨物、金錢,在運河上來來去去,臨河建起了一棟又一棟緊密相鄰的貨倉、行館、旅棧、商號、酒館、俱樂部;到了今天,物換星移,即使人事不再,這些運河邊的建築仍舊佇立在岸邊,並在光陰的拓痕裡隱隱保留了從前的輪廓,不論是這些建築的外貌、屋頂風格還是外牆壁飾,都訴說著無數的過往傳奇,推波助瀾地讓一代又一代的建築師從中得到無限的啟發,醞釀出荷蘭幾個世紀不衰地建築風華。 
 
 因此,來阿姆斯特丹,就不能不看它的運河與建築。不管是雇一艘船,沿河愜意地遊賞這座最真實的建築博物館,尋訪每一條運河的故事與河岸建築的傳奇;還是挑一個晴朗的日子,帶上旅遊書,換上一雙好走的鞋,直接漫步穿梭在幾百年的歷史之中,看十七世紀的運河樓與二十一世紀的建築比鄰而立,都是領略運河本身以及河畔建築迥異卻相輔相成的美的好方法。
 
 我們不懂建築,對歷史也沒有下過多深的功夫,卻也在一整個早上的「運河漫步」中體驗了運河建築架構出的千種容貌、感受了運河溶溶流動交織出的萬般風情。阿姆斯特丹地勢低漥,土質鬆軟,許多運河邊的建築因為日久逐漸向著河畔傾斜,站在兩條運河的交會口,看得尤其清晰,則又是另一種獨特的景觀了。


(運河交口的兩岸建築因為建築在鬆軟土質上而前傾)

 如果按圖尋訪不能滿足你對運河風光的嚮往,不妨訂下一間運河畔的旅館房間,親自體驗運河的魅力與面河而居的生活荷蘭的物價水準和比利時相比高出不少,但是一百二十歐元足以在運河邊租下一間面河的房間,住上一晚並享受一頓附帶的傳統荷式早餐。荷蘭不是一個以美食著名的國家,傳統的早餐也十分簡單,大抵是土司或麵包配上奶油、果醬、水煮蛋、火腿以及各色荷蘭起司,再加上咖啡、紅茶與果汁;雖然稱不上豐盛,卻也足以讓人飽足到中午


(我們在阿姆斯特丹運河畔落腳的旅館)


(我們旅館前的運河--王子運河)

 鄰河而居是旅行中一件挺寫意的事,不過,據說夏天河上蚊蟲不少,是美麗面紗之下不能不考量的真實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是仲秋時節,雖然夜晚秋涼似水,但到底是避開了蚊蟲,一得一失,取決個人偏好而已
 
 自古以來,多少故事在阿姆斯特丹的水上岸邊發生,像水面的漣漪一樣,一波平復一波生,熱熱鬧鬧、生生不息。當你下次來到這個有「西歐威尼斯」之稱的城市時,也別忘了在水光倒影裡,取擷這城市歷史與你相疊的那一瞬間。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有聲有色的味覺慶典--布魯塞爾(下)

  收斂起逼人不敢正視的風華光芒,布魯塞爾的DANDOY,同樣擁有遠近馳名的歷史,卻多了一份家常的親切。這裡賣的多是傳統的手工餅乾糕點,它的各色禮盒和稱重零賣同樣受當地人歡迎,店裡也接受手工餅乾的訂做,只要提供圖樣和所需尺寸,幾天之後「栩栩如生」的餅乾就誕生了,是別具心思的禮物

  店裡每天在櫃檯放上幾種當天現作的糕餅讓人試吃,據說最受歡迎的是傳統甜餅,而我們最愛的是綿密紮實、不甜不膩的海綿蛋糕,來回兩次布魯塞爾,都無法抗拒它的誘惑,即使是大排長龍,我們也甘心等候


(歷史悠久的DANDOY糕餅舖)

 除了甜點、巧克力,來布魯塞爾就不能錯過它有名的「淡菜」和海鮮 

  必須一提的是,在這兒吃淡菜、海鮮,餐廳都一定會附上一盤現炸薯條,後來我才知道,這種午餐、晚餐都要配上一份薯條的習慣,不光是布魯塞爾的專利,整個荷 蘭、比利時區域都有同樣的習慣,而且歐洲人吃薯條是不興沾番茄醬的,薯條若不是原味地吃,就蘸餐點的湯汁,再不然就蘸美奶滋,和美國人吃薯條的文化大相逕 庭。我們後來仔細回想,十天的旅程裡面,只有一天我們因為在火車上消耗了大半時光,午餐晚餐都是在路上解決了的,那是唯一一天薯條沒有出現在我們桌上的日子


(Boucher St一景)

 從布魯塞爾大廣場西南角一條小巷走進去,就可以走進有「布魯塞爾之腹」之稱的BOUCHER街。顧名思義,這條街在十九世紀以前是肉販聚集買賣之處,時至今日,街名依舊,街景風光卻大不相同。這條石板舖成的小道和兩旁的支道,是城裡餐館最密集的區域,每當華燈初上,一家連著一家的餐廳在街道的兩旁擺出桌椅,屋簷上的暖氣和燈光將整條街暖烘烘地照耀得恍如白晝。然後人潮漸漸湧入,沒多久功夫,每一家餐廳就幾乎是裡外座無虛席了;街道上遊人如織,街道旁盤盞叮噹,這樣的熱鬧可以一直延續到午夜

 在這裡一個晚上可以賣出的淡菜,不是論斤,而是論「噸」計算的。每一家餐廳的菜單,光是淡菜,就可以佔據一大角落,除了白酒燉煮,奶油焗烤、番茄紅醬都是受歡迎的組合。一大鍋的淡菜,配上一小杯甜白酒、一碟薯條、一籃大蒜麵包,也許在點上一份甜點,這樣的晚餐,可以讓人心滿意足,直到入夢


(淡菜與海鮮飯晚餐)

   從黎明到日落,布魯塞爾用每一種可能的驚喜,挑動旅人的視覺與味覺,如果你在尋找一個日不落的美食國度,這兒不會讓你失望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有聲有色的味覺慶典--布魯塞爾(上)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道流動的饗宴,用此來形容布魯塞爾和它層次豐富的飲食文化,卻也貼切

 布魯塞爾在飲食文化上深受法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精緻、講究和幾乎是吹毛求疵的堅持,不但表現在招牌名菜--白酒淡菜、海鮮以及傳統料理上,更表現在可以視作藝術的花式巧克力以及甜點文化之上,每一個細節的呈現都讓人驚艷

 然而,一轉身,街頭的鬆餅攤上的各色現作鬆餅引人垂涎、十里飄香,不論是佐以鮮奶油、巧克力醬、新鮮草莓還是原味,熱騰騰的吃,是當地人最平常的點心酒吧櫃檯裡陳列的比利時啤酒種類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各種醇度、口感、色澤應有盡有,甚至是水果口味,再挑剔的人都能在比利時清晰完整的啤酒光譜裡找到滿意的顏色,在這裡,啤酒就是溝通的語言,陌生的隔閡與國界在那一屋子的溫暖和酒意裡消溶。即使是遠道而來的旅人,也能在這種貼近尋常人家的平凡裡,感受到生動而親切的歡騰


(在街邊享受鬆餅和小酒館裡享受一杯比利時啤酒,同樣美好)



 走在布魯塞爾的街頭,不難發現,佔據了紐約每一個街角的Star Bucks,在這兒毫無蹤影,卻多的是精巧可愛的巧克力舖和附設的咖啡館在布魯塞爾,走上三步就有一間巧克力鋪,不論是全球連鎖店如:Godiva,Neuhaus,Cote d’Or,Crown,還是當地人經營的手工巧克力舖,數目之多,簡直不可思議

 比利時的巧克力就像巴黎的香水、米蘭的皮件和維也納的歌劇,舉世聞名。說巧克力是布魯塞爾的經濟微血管該是很貼切的:無所不在而舉足輕重。任誰到了布魯塞爾,都免不了得買上兩盒,才算是不虛此行


(午夜的巧克力舖,依舊燈火輝煌) 

 走進布魯塞爾的巧克力舖,就像走進了森林深處的糖果屋,琳瑯滿目的各種手工巧克力,讓人目不暇給;面對一整櫃精緻地像藝術品的巧克力,旅人可以大方的試吃、慢慢挑選,店員會很有耐心地介紹每一種口味。因為每一種巧克力都是特別的,所有大小禮盒裡的每一顆巧克力,都由客人自己一顆一顆揀選,然後由店員小心翼翼地包裝、繫上緞帶,最後貼上代表正統比利時巧克力的小金貼紙,才算完成 

 在布魯塞爾,最極致的購買巧克力經驗,就像在「TIFFANY」選購珠寶,身價不凡的巧克力像珠寶般在燈光柔和的玻璃櫃裡展示,包裝講究而設計精緻,一盒巧克力輕易值上一頓晚餐,依然門庭若市


(身價不凡的頂級巧克力)

 布魯塞爾最出名而歷史悠久的巧克力甜點舖,是薩布隆區的「WITTAMER」。這裡不分平時假日,露天的咖啡座上總是客滿,對當地人來說,在這兒喝上一杯咖啡、點上一份甜點,帶上一本書或一份報,坐上一個上午,是精神與口腹的雙重享受;對遊客而言,在這兒品嘗兩、三種精緻地讓人不忍入口的甜點是奢華的滿足。即使什麼也不點,只瀏覽櫥窗裡數十種精巧別致的甜點,也就是一場視覺的饗宴


(著名的WITTAMER甜點)
 

【請接一場有聲有色的味覺慶典--布魯塞爾(下)】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個禮拜,到舊金山和加州總公司出差,晚上開完會、上完班、吃完飯回到旅館的時候,大都已經很晚了;梳洗完幾乎是一沾床便不省人事。只有一天晚上,在經過漫長的一天回到旅館之後,我竟然毫無睡意,望著一窗如星光斑斕的燈海夜景,從二十九樓居高臨下,忽然覺得不該辜負這樣的夜色、這樣的心境。於是,打開電腦,我想起積欠某人已久的「食譜債」,便憑著幾乎是「久遠」的記憶,開始寫這篇嚴格說來既不是我的原創,也不是我的手藝的「西班牙海鮮飯」的食譜

這天
,恰巧是十一月六日生日的壽星:雖然那天到現在已經兩個禮拜,但是,這生日禮物,也算別具意義,請你笑納,也請你別再追著我討啦

這道西班牙海鮮飯是大半年前四月生日時,Mike「露]的一手料理,我只負責閒閒站在廚房邊上看,和負責吃,所以把它放進茶館裡,實在心虛
。不過看在意義不凡的份上,就破例一次囉



材料:

雞肉與醃料
雞胸肉(去皮去骨)         -- 1.5斤
橄欖油(或食用油)         -- 2大湯匙
西班牙紅椒粉(PAPRIKA)  -- 1大湯匙
牛至(OREGANO)       -- 2小湯匙
鹽                  -- 少許
黑胡椒                 -- 少許

西班牙飯
橄欖油(或食用油)         -- 2大湯匙
大蒜(拍碎)              --  3瓣
清雞湯                 -- 4杯
巴西利(切碎)            -- 1杯
乾月桂葉                  -- 1片
番紅花(SAFFRON)        -- 少許
乾紅椒粒               -- 1小湯匙
檸檬(刮下黃色外皮)       -- 2顆
白米                       -- 2杯

海鮮料
橄欖油(或食用油)         -- 2大湯匙
洋蔥(切碎)                  -- 1顆
紅甜椒(切塊)            -- 1
西班牙香腸(CHORIZO)    -- 1磅
蝦                       -- 1/2斤
墨魚(洗淨切小圈)              -- 1/4斤
淡菜(或大蛤利)           -- 1/2斤



作法:
 
1. 將雞胸肉切成兩公分立方的小塊,和醃料一起放入大碗中拌勻,置入冰箱冷藏。
2. 大平底鍋加橄欖油以中火加熱,油熱後加入大蒜末、紅椒粒以及生米拌炒,約三分鐘。
3. 加入番紅花絲、月桂葉、巴西利、刮成細末的檸檬皮以及清雞湯,輕輕攪拌使材料混合均勻,待湯汁滾開之後,調至小火,加蓋繼續悶煮,約二十分鐘。
4. 同時間,另起一油鍋,以中火加熱兩湯匙的橄欖油,將洋蔥以及醃過的雞肉連醃料一起入鍋拌炒,約五分鐘
。然後加入切塊的紅甜椒以及去外皮、切成小粒的西班牙香腸一起翻炒,約五分鐘。最後加入蝦、淡菜、墨魚等海鮮,加蓋悶煮約五到七分鐘,至蝦子轉紅、淡菜全開即可
5. 米飯煮熟後,將海鮮雞肉料加入大平底鍋中,微加翻炒即可上桌

四月叮嚀:
 
1. 做西式料理,尤其是地中海料理,多是用橄欖油或是奶油,橄欖油的果香比其他食用油濃郁,能不用其他油代替最好,不然用任何手邊能取得的食用油均可。
2. 這道食譜的主肉是雞肉,喜愛海鮮的人,自然可以依喜好用其他各種魚蝦貝類取代雞肉。
3. 番紅花是西班牙海鮮飯的靈魂,不但給予這道料理獨特的香味,更是其之所以呈現金黃色的主要原因,雖然價格昂貴,卻是唯一不能取代的材料。
4. 做西班牙海鮮飯,
講究的當然最好能用西班牙米,像是Valencia Rice等。不過,一般而言,只要是中短型米,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亞洲的米雖然稍嫌過黏,不過無妨,可用以取代
5. Chorizo是口味很重、味道獨特的香腸,不喜歡的人可以直接省略這個材料,或是用義大利臘腸代替


附記
既然這篇食譜的大部分是在W Hotel完成的,就順便貼幾張照片上來


 人說情境激發靈感,靈感創造文學,原來寫作與環境之間的相關性果真是很高的。能夠高踞二十九樓之上,還能僅挨著滿窗夜色寫作,即使寫的是食譜,也依舊讓人心地清明

房間與窗台一角
窗台
窗台夜色
晨曦
窗景
生平第一次開休旅車,感想:大車開起來果真不同,時速一百公里感覺起來只像五十,平穩、視野好,可惜實在耗油,環保大敵...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名的尿尿小童像)

 廣場與街角都是風情--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徒步就能覽盡風光的城市,但是要蒐集布魯塞爾的印象,除了要克服「看上去古典浪漫,走起來辛苦不堪」的石板路的挑戰,更要有穿過重重疊疊觀光人海的勇氣

 
 布魯塞爾雖然是一個小城市,每天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卻不計其數,若非親身經驗,很難想像一個靠著尿尿小童銅像聞名的城市,能有怎樣的魅力然而,不論周末還是平日,布魯塞爾的街上,無時無刻充滿了背上背著背包、脖子上掛著像機的觀光客;街邊的咖啡座、小酒吧、紀念品店、小食堂,更是隨時客滿來布魯塞爾,就必須有和人群奮戰的心理準備

 
 好在,布魯塞爾的印象,俯拾即是。不論是下城中心的大廣場,還是上城時尚的薩布隆區,甚至是街邊的偶然一個轉角,都充斥著布魯塞爾獨有的風情



 和歐洲許多城市相似,布魯塞爾的文化與歷史,也是圍繞著一個大廣場而起、而生、而豐富。這個廣場,在歷史的扉頁上寫滿了革命家的聲音、藝術家的身影、市井小民的足跡,更曾是大作家雨果的駐留之處;現在則是本地人與觀光客鎮日留連的所在,平時的街頭藝人與假日的跳蚤市場,都是廣場上常見的景緻

 
 站在廣場的中央向四周的建築一幢一幢的看過去,每一幢都是建築工藝的傑作,每一幢都訴說著不曾在時間中褪色的故事。 古時的市政大樓依舊雄偉輝煌,其上的尖塔高聳入雲;隔著廣場與之相對的市立美術館,建於十六世紀,曾是西班牙統治者的居所,現在則收藏著比利時的美術與工 藝,還有六百五十套尿尿小童歷年來的各種節慶裝束;而廣場周圍其他的每一棟建於不同時期的大小建築,也都各有各的典故與風貌

 
 在大廣場是可以很容易地消磨一整天的,逛累了廣場邊的建築、看夠了廣場上的市集、表演,不妨在廣場旁的戶外小酒吧挑一張靠近廣場的桌子,點一杯咖啡或是品嘗比利時著名的各式啤酒,看人來人往、天光雲影,想像幾百年來廣場上起落來去的故事,在時間面前虔敬臣服



(大廣場一景)

 從廣場靠南邊的角落穿出去,穿過一條大路,從對面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走進去,就可以來到著名的尿尿小童像。我們是一早從旅館出來,刻意挑曲徑小巷走而無意經過的,那時天早,遊客不多,我們從晨霧的陽光裡抬頭看這一個小小的銅像,一方面訝異於他的「迷你」,一方面也為這偶遇的驚喜而開心

 
 雖然這小銅像位於兩條不起眼的小巷交口,遊客是完全無須擔憂找不到他的位置的。在布魯塞爾遊覽,不用地圖,光靠著布魯塞爾隨處可見的「觀光路標」,就可以很輕易地拜訪城裡各個主要景點,而尿尿小童更是終日旅客絡繹不絕的,只要跟著人群走,就對了

 
 關於尿尿小童的故事,眾說紛紜,有說他是十二世紀一個公爵之子,有說他曾在中世紀一場戰役裡「無懼」地在戰場上撒 尿,因而成為愛國的象徵;無論如何,現在的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最愛,而他「逢年過節」便會應景地穿上不同的服飾:從足球裝、騎士裝、貴族裝,到米 老鼠裝、貓王裝、印地安服,以及帶有民族風的各國服裝,讓他儼然成為世界上最「小」,卻也是最「資深」的模特兒

 
 繼續順坡向上城走去,在南火車站旁是一座始建於十三世紀,後於十五、十六以及十七世紀陸續修建的諾特丹大教堂。它的建築風格反映了它豐富的歷史,從羅馬式的主體到哥德式的外牆雕飾,到巴洛克的鐘塔,即使你不是信徒,也該為這樣一部活生生的建築史而讚嘆

 
 和教堂僅一條小路相隔的是一座水泥造的極限運動公園,假日裡總有許多大小孩子在這兒練習滑板、輪鞋以及腳踏車技藝,在坡頂上看著他們一個個熟練地在陡峭的坡度上自由來去,除了佩服還是佩服陽光下,教堂投射的陰影、鐘塔傳來的悠揚樂聲和他們騰空飛躍的身影,構成了一幅對比強烈而又極其自然和諧的時空片段


(極限運動公園)


(從極限運動公園上看諾特丹大教堂)

 在布魯塞爾漫步,偶爾不妨捨大路而走小路,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一家畫廊、一間酒館、一家收藏意外豐富的漫畫店、一段十二世紀的城牆。當然,壯觀的景點也是不能錯過的:皇家美術館、聖米歇爾大教堂、皇宮、內外同樣精采的樂器博物館,布魯塞爾的風情就像陽光、像空氣一樣自然存在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裡



(藍天下的聖米歇爾大教堂)


(皇家美術館前廣場)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若荷街景)
 
 十月的紐約,陽光裡穿著微風,微風裡透著一絲涼意,那絲涼意、那片天光,是秋天的氣息

 秋天的紐約,很美。 

 可,人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眼耳心裡,總浮著一層濛濛的灰,從那層灰裡看出去的天,很遠、很模糊;而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的一成不變和瑣碎,總使頭上身邊的那些美麗裡面參和著許多無可奈何,和若干的勉強。

 於是,在秋天的陽光裡,在十月的秋意裡,我們收拾了簡單的兩件行李,往大西洋彼岸那個有花、有樹、有山、有水、有歷史、有人文,有美得像畫一樣的天和地的地方,好好的放一次假、好好的旅一次行。

 
 歐洲,對我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十幾年前和媽媽來過一次,十幾天裡走馬看花的「走」遍了十幾個國家,雖然沒有「看」遍所有的景致,也沒有「看」懂那層層疊疊的美麗背後的細緻脈絡;但小小的眼光裡,卻至少看見了美的萬千形象,也領略了美的幾種層次。只是,那樣的年紀、那樣的旅行就像是蒐集郵票,一路用照片把地名收集成冊,當時的行色匆匆、身後淡淡的痕跡,只能靠著照片在來日裡「留念」。
 
 這一回,荷蘭的Amsterdam(阿姆斯特丹)、比利時的Brussels(布魯塞爾)和Bruges(布若荷)--兩個國家、三個城市,就是旅程的全部。
 
 兩個國家,在地理上的親近鄰接,在歷史上影響密切,在文化上互動頻繁;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有著難以切割的連接與無法否認的相似。而三個城市,結構不同、發展不同、命運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人文景觀更是迥異;從布魯塞爾到阿姆斯特丹、到布若荷,等再回到布魯塞爾的時候,我們彷彿在更深的秋意裡尋到一絲恍如前世的依稀,在熟悉的視野裡再一次看到陌生的輪廓;不知是時空轉換的必然,還是心境使然。
 


 漫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比利時的首都,我們旅程的第一站。
 
 過了歐盟海關、領了行李,我們直接在機場樓下搭火車進入市區。從機場到市區的交通十分方便,即使是異鄉旅人,即使是法、德、荷文皆不通,即使是身上一分歐元也沒有,仍然可以根據機場的英文標誌,很輕易地找到位於機場樓下的火車站、買票、找到正確的火車順利抵達市區。
 
 機場到市區的火車班次十分頻繁,幾乎每十五分鐘就有一班車,從機場到市區的北、中央、南車站,大約二十分鐘左右;火車站的售票人員對旅人也很有耐心,有問必答,即使是單程兩塊八歐元的車票,也可以使用信用卡,讓剛經過長途飛行的我們在歐洲的首次消費,簡單而從容

 比利時的面積不大,布魯塞爾更不算是一個大城,算得上是一個袖珍型的首都;儘管有發達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逛布魯塞爾,最好的方式是徒步。布魯塞爾大致分為東西兩區,或稱為「皇家上城」與「平民下城」在地理上,東區地勢較高,是皇室居住所在;而歷史上,上城除了居高臨下的戰略因素之外,古時皇家貴族相信高處的空氣品質較好,適合貴族居住,而下城的空氣污濁,就留給平民百姓了

 時至今日,上城依舊擁有昔日皇家的氣息,卻多了細膩精緻的藝術氛圍,而下城則充滿了兼容並蓄的社會面貌與生生不息的文化脈動不論是上城還是下城,都可以從容地徒步覽盡 


  布魯塞爾在歷史上受法國的影響很深,連帶在建築與城市景觀上,處處都可見到昔日的痕跡。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十八世紀的洛可可與十九世紀的新古典,鑲嵌在二十世紀的輪廓裡,展現出的卻是一種使人驚訝的和諧風貌。走在街上,抬頭隨處可見建築上細緻的浮雕,依舊栩栩如生,陽台欄杆外那些鮮豔的草花,也和昔日一樣迎風招展

  那些古老的建築,並沒有因為時間褪去了風華,那些屹立了幾個世紀的教堂,仍然敲著悠揚的鐘聲;它們用雍容的姿態,含蓄地包容著現代人的現代生活、靜靜地融入現代生活的節奏

 

 換上一雙好走的鞋,帶上一本旅遊書,逛布魯塞爾不需要趕,不急不徐的步調最是恰好不論是看人、看樹、看天、看街景、看這城市的每一個面向,都可以在石磚路上、大廣場上,或是街角的咖啡座上,蒐集到完整的布魯塞爾印象
 
<到四月的影像走廊看更多照片>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上次寫食譜,似乎已經過了一整個世紀,今天坐在電腦前翻看著從前的食譜,簡直不敢相信那些天天下廚不倦的日子,不過只是不久以前... 
 
 這道食譜,老實說,四月是作弊的,雖然食譜、照片的的確確是出自四月之手,但是卻不是這一陣子的新作--這一向,四月過的都是靠山吃山,靠公司吃公司的日子--而是翻著以前的照片找出來的成果;雖是如此,四月對這道菜信心十足,不記得當初為什麼沒有寫完這一篇,但是現在有機會讓它「面世」,也不算辜負它啦!
 
 誰都知道,新鮮的食材不論如何料理都好吃,這道椰香烤蝦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新鮮的蝦仁,剝殼去泥腸,用少許的椰漿、鹽、胡椒醃,再裹上日式麵包粉、放進烤箱烤一會兒,就成啦!
 
 特別之處,在於新鮮蒔蘿(Dill),蒔蘿的味道清新溫和,最適合海鮮食材的清爽與細緻;而椰漿味醇濃郁,配上蒔蘿的清爽,相得益彰!這道烤蝦,鮮美可口、做法簡單,適合中午帶便當,更是開派對配雞尾酒的好點心!



材料:
 
新鮮蝦仁(去殼與泥腸)      -- 1/2斤
椰漿               -- 1杯
日式麵包粉            -- 1杯
蒔蘿(切碎)           -- 1/2大湯匙
鹽                -- 少許
黑胡椒              -- 適量



作法:
 
1. 烤箱以攝氏185度預熱。
2. 椰漿與鹽、胡椒、蒔蘿拌勻,蝦仁洗淨拍乾在椰漿醃15分鐘。
3. 烤盤舖上鋁箔紙,並噴上少許油防沾。
4. 蝦仁撈起,裹上麵包粉,放在烤盤上,入烤箱烤25-35分鐘至表麵金黃即可
 
四月叮嚀:
 
1. 如果買不到新鮮蒔蘿的人,也可以用巴西利,或是羅勒取代,香味會不同,但是一樣好吃!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沒過,夏天就還沒過完。
 
我這麼想,也這麼相信。
 
那麼,這一筆寫下去就還算當季。
 
這一季,廚房只是我熱菜煮茶煮咖啡的地方,既然熱菜只用得上微波爐,煮咖啡有咖啡機,煮茶或許才是這廚房唯一的用處。每天晚上,我都會燒上一鍋水,以紅茶或綠茶做底,和作菜相似,用上一些靈光一現的想像力,或蘋果,或草莓、黑苺,或柳丁、檸檬,或者投機取巧,直接丟下幾種現成的茶包,不用幾分鐘,我的「雞尾酒茶」就準備好了。沒有什麼道理,也可以說完全與茶道背離,但是用來配甜點,這樣的茶香就足以讓身心獲得極大安慰。
 
這個夏天,雖然沒做出什麼新菜,倒也沒有完全辜負那些艷陽天。
 
六月中的一個週末,我們從紐約飛維吉尼亞南端的一個海灘度假小鎮,不為了在「百忙之中」「忙裡偷閒」度週末,而為了拜訪住在當地的舅舅,當然,順便度假。

維吉尼亞海灘氣候溫和宜人,沒有嚴寒的冬天,也沒有悶熱的夏天。因為受海風調節的緣故,雖然緊鄰海岸,卻比稍遠一些的內陸城鎮涼爽乾燥。加上海岸線上的美麗海灘,生活在這兒大概很難讓人聯想世俗塵囂。
 
從舅舅家望出去,幾乎每家的後院都有主人巧思匠心的痕跡,修剪整齊的草坪、在陽光下閃著湛藍波光的游泳池,以及繞著池周亭亭種植著的叫不出名目的植物,那種恬然悠閒的氣氛足以讓人暫時忘記所有煩心的事。




為了我們的到訪,表弟也特地從DC回來,還親自下廚,露了一手烤牛排的功夫。舅媽的手藝更不用說,在那個週末,還為我們做了台灣小吃--肉羹和潤餅,一桌子的人談笑舉箸,所謂家常,便是如此。
 


當然,這兒的海灘是我們不能不訪的。第二天艷陽高照,海灘上遊客如織,我們也租了一把大傘,什麼也不做,只是玩水、玩沙、看遊人,用幾乎是揮霍的手筆,消磨大半天的時光。不遠處,海邊步道上有當地的美術手工藝品展售,在海天一色的背景裡,所有的作品都彷彿蘊藏了無窮的生命力。
 
步道旁有的是露天餐廳、咖啡店和賣熱食、冰品的餐車,還有街頭藝人與傍晚的業餘樂團表演,在海風徐徐的吹拂之下,時間的流動彷彿慢了下來,在海浪拍岸的節奏之間,一切喧囂也顯得柔和。



 
回到紐約,是一陣沒天沒地的忙。一晃眼就是兩個月。
 
八月中的一個周五晚上,是MIKE高中最好的朋友--Alison的婚宴。婚禮是早在四月中就在西班牙舉行過了,新郎是Alison在西班牙居住時候認識的,這晚只是宴請女方在美國的親友的婚宴。



婚宴在Alison母親居住的小鎮舉行,臨著哈德遜河,天黑之後從整片的窗外可以看到遙遠橋上的彩燈,以及兩岸的點點燈火。婚宴小巧溫馨而精緻,採用自助餐的形式。因為新郎是西班牙人的緣故,現場也播奏了許多充滿西班牙風情的音樂,大家吃喝談笑、盡興跳舞,賓主盡歡,直至夜深。
 


隔天,依照西方的習俗,新娘的母親會在女方家準備一頓早午餐,招待在當地留宿的賓客。而Alison的媽媽,則在她的家裡,準備了烤肉、牛排以及她親手製作的各式餐點招待大家,從點心、開胃菜、冷盤,到主菜、附菜、甜點,種類之多,色香味美,都讓人佩服。
 

 
Alison的媽媽的手巧,除了廚藝,也展現在室內以及庭園佈置上,除了屋子四周種植的各色植物、花卉,後院還有一整片的香草園。而她為了這天餐會所佈置的後院,更讓人有身在庭園茶館、咖啡館的錯覺。


一整天,延續著前一天的慶祝氣氛,大家吃吃喝喝,還在後院上演了一場由女方的親友出戰新郎的西班牙親友的「世界盃」足球大賽。
 
艷陽下,我坐在草地上,什麼事也不想,感受著歡愉的氣氛瀰漫在每一個角落裡、盪漾在空氣之中,也許是一整院的花草,連微風吹過來都帶著甜味。
 
我想,我沒有辜負這個夏天,和那些艷陽天。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