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若荷街景)
 
 十月的紐約,陽光裡穿著微風,微風裡透著一絲涼意,那絲涼意、那片天光,是秋天的氣息

 秋天的紐約,很美。 

 可,人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眼耳心裡,總浮著一層濛濛的灰,從那層灰裡看出去的天,很遠、很模糊;而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的一成不變和瑣碎,總使頭上身邊的那些美麗裡面參和著許多無可奈何,和若干的勉強。

 於是,在秋天的陽光裡,在十月的秋意裡,我們收拾了簡單的兩件行李,往大西洋彼岸那個有花、有樹、有山、有水、有歷史、有人文,有美得像畫一樣的天和地的地方,好好的放一次假、好好的旅一次行。

 
 歐洲,對我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十幾年前和媽媽來過一次,十幾天裡走馬看花的「走」遍了十幾個國家,雖然沒有「看」遍所有的景致,也沒有「看」懂那層層疊疊的美麗背後的細緻脈絡;但小小的眼光裡,卻至少看見了美的萬千形象,也領略了美的幾種層次。只是,那樣的年紀、那樣的旅行就像是蒐集郵票,一路用照片把地名收集成冊,當時的行色匆匆、身後淡淡的痕跡,只能靠著照片在來日裡「留念」。
 
 這一回,荷蘭的Amsterdam(阿姆斯特丹)、比利時的Brussels(布魯塞爾)和Bruges(布若荷)--兩個國家、三個城市,就是旅程的全部。
 
 兩個國家,在地理上的親近鄰接,在歷史上影響密切,在文化上互動頻繁;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有著難以切割的連接與無法否認的相似。而三個城市,結構不同、發展不同、命運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人文景觀更是迥異;從布魯塞爾到阿姆斯特丹、到布若荷,等再回到布魯塞爾的時候,我們彷彿在更深的秋意裡尋到一絲恍如前世的依稀,在熟悉的視野裡再一次看到陌生的輪廓;不知是時空轉換的必然,還是心境使然。
 


 漫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比利時的首都,我們旅程的第一站。
 
 過了歐盟海關、領了行李,我們直接在機場樓下搭火車進入市區。從機場到市區的交通十分方便,即使是異鄉旅人,即使是法、德、荷文皆不通,即使是身上一分歐元也沒有,仍然可以根據機場的英文標誌,很輕易地找到位於機場樓下的火車站、買票、找到正確的火車順利抵達市區。
 
 機場到市區的火車班次十分頻繁,幾乎每十五分鐘就有一班車,從機場到市區的北、中央、南車站,大約二十分鐘左右;火車站的售票人員對旅人也很有耐心,有問必答,即使是單程兩塊八歐元的車票,也可以使用信用卡,讓剛經過長途飛行的我們在歐洲的首次消費,簡單而從容

 比利時的面積不大,布魯塞爾更不算是一個大城,算得上是一個袖珍型的首都;儘管有發達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逛布魯塞爾,最好的方式是徒步。布魯塞爾大致分為東西兩區,或稱為「皇家上城」與「平民下城」在地理上,東區地勢較高,是皇室居住所在;而歷史上,上城除了居高臨下的戰略因素之外,古時皇家貴族相信高處的空氣品質較好,適合貴族居住,而下城的空氣污濁,就留給平民百姓了

 時至今日,上城依舊擁有昔日皇家的氣息,卻多了細膩精緻的藝術氛圍,而下城則充滿了兼容並蓄的社會面貌與生生不息的文化脈動不論是上城還是下城,都可以從容地徒步覽盡 


  布魯塞爾在歷史上受法國的影響很深,連帶在建築與城市景觀上,處處都可見到昔日的痕跡。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十八世紀的洛可可與十九世紀的新古典,鑲嵌在二十世紀的輪廓裡,展現出的卻是一種使人驚訝的和諧風貌。走在街上,抬頭隨處可見建築上細緻的浮雕,依舊栩栩如生,陽台欄杆外那些鮮豔的草花,也和昔日一樣迎風招展

  那些古老的建築,並沒有因為時間褪去了風華,那些屹立了幾個世紀的教堂,仍然敲著悠揚的鐘聲;它們用雍容的姿態,含蓄地包容著現代人的現代生活、靜靜地融入現代生活的節奏

 

 換上一雙好走的鞋,帶上一本旅遊書,逛布魯塞爾不需要趕,不急不徐的步調最是恰好不論是看人、看樹、看天、看街景、看這城市的每一個面向,都可以在石磚路上、大廣場上,或是街角的咖啡座上,蒐集到完整的布魯塞爾印象
 
<到四月的影像走廊看更多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