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Third Birthday tickers


(警告:這篇我又走回很長很長的路線惹)

自從前兩個禮拜調撥時鐘,開始夏令日光節約時間,舊金山好像真的被隱形的時鐘調過,一夜之間就進入春暖花開的季節,好宜人。

不過,這一篇呢,其實是好久以前預告的聖誕禮物分享篇,從冬天拖到春天,很不容易吧,其實,我剛剛翻草稿文件檔發現,我還有一篇關於第二胎懷孕坐月子,寫了一半沒寫完的,看看弟弟都兩歲半、暑假過後要上學了,我這一篇是要寫完還是就當沒這回事呢(玩手指)。

言歸正傳,這篇重點不是在聖誕禮物,而是禮物背後的重點路線,是的,就是「S.T.E.M」。想想這條路線我已經走了一段時間,不管是兩小生日、朋友小孩生日,收禮還是送禮,我似乎都會不知不覺往這條路上走,實在是因為STEM好吸引我呀。STEM教育這幾年在美國家長與學校間簡直比山坡上面的野花還火紅(這首讓我情不自禁想唱起的兒歌,部會只有我還會唱吧)。「S.T.E.M」代表的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四大數理科技主題,近來甚至還有2.0版的「S.T.E.A.M」,多出來的「A」指的是「Arts and Design」,老實說,STEM集中在科學主題我可以理解,加了一個藝術與設計,雖然好像更有噱頭,可是我總覺得有些突兀不搭。

0330-5
【說到Arts and Design,我家爸爸倒是有意實踐,去年他帶小嫣子到我們家這一區一個專門為在校女孩兒辦的自由影展,觀摩見習試水溫,今年他摩拳擦掌,居然真的認真想帶著小妞組隊拍支電影(登愣!),是說我們對一丁點兒電影製作的技巧經驗都沒有啊,是要用手機拍嗎?然後一鏡到底、現場收音配樂的那種嗎?到底哪裡來的自信呢?可是看在實驗教育的意義上,我所能表達最大的支持,最多微笑一枚,再多就假了。這張照片是去年小妞去看影展被主辦單位照下來放上官網的,就是這張她看起來深受啟發的照片讓我沈默支持的,反正五歲就是個怎麼摸索嘗試都可貴的年紀(其實沒有哪個年紀就該放棄嘗試啦)。】

STEM在加州矽谷這裡熱門得不得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它在美國其他地區,甚至不少國家也很風靡,台灣據說也漸漸受到注目,到底STEM在紅什麼?STEM代表的這四個領域在傳統上常常被學生認為是「艱澀困難」的科目,研究也指出能在STEM相關科目中,一路從小學到中學持續表現良好的學生比例,跟其他科目比,下滑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說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越來越難把STEM科目學好,將來繼續在大學中主修STEM領域以及未來從事STEM相關工作且有所表現的人,百分比相較之下也低於其他領域,這個現象在女生中又更明顯,總之STEM是「艱澀困難」的刻板印象這些年來就這樣被坐實了。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錯綜複雜,傳統上這些科目的教育形式與內容當然有很大關聯,以這個為主題的研究更是多不勝數,不過這並不是我這篇想討論的重點,有興趣的上敝公司網上隨便一搜都有一大把。而為了扭轉這個現象其中一個主張,就是落實STEM教育,所謂的STEM教育跟傳統數理科學基礎教育上最大的差別在於,STEM特別講究生動、互動、啟發性的學習,相信從實驗中摸索、在教室裡與教室外同時體驗,遠比硬背、或者老師直接傳授、或者照本宣科的知識長遠而有效,STEM想培養的不是只會考高分的學生,而是能將這個領域落實在生活之中、長期保持熱情,甚至以它為職業志業的人,總之想多瞭解STEM教育的理論細節的人,同樣可以上網搜尋,維基百科有這一條目,它自己也有專屬網站,資訊非常多,不過這也不是我這一篇想分享的主題就是了。那寫了這麼多,我重點到底是什麼呢?嘿嘿,當然是分享以小童STEM教育為主題的好物啦,只是在進入重點之前,我照例要繼續長舌,先分享一下為什麼我也熱衷STEM。

我自己是學商的,每天卻在一堆天才工程師的夾縫中求生存,跟他們相處除了覺得自己是笨蛋無誤之外,工程師拿的股票就是狠狠地比我們這些組織裡可有可無的米蟲(他們會讓人不自禁地妄自菲薄呀)高出一截,讓人恨不得自己當年唸的是Computer Science啊。其實我當年對於程式運算與邏輯推導這一塊是很有興趣的,但是過去接觸過的教科書每一本都枯燥的讓人想睡,哪來的啟發?有時候我也忍不住想,如果我從小到大受的科學教育內容與形式不同,或許我今天也是吃香喝辣的軟體工程師一枚......好啦,我知道我今天不是工程師跟科學教育大概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即使重活一遍,我的性向依然不在數理,高二分組的時候不管讓我選幾次我也還是只會選第一類組(聽得懂的都是跟我一樣上了年紀的叔叔嬸嬸了),但是對面的草地總是比較綠,做白日夢的日子總是比較美嘛。

不過當爸媽的就是這樣,不管自己走了哪一條路,總是希望幫孩子從小就在各個領域創造接觸的環境,讓他們將來能夠做的選擇多一些,對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也能早一些有概念。而STEM正是我覺得我家先天條件比較不足的領域,我承認自己作為父母能帶領的方向有限,不管是生命科學、自然科學、機械,我最擅長的就只有找書找繪本來紙上談兵,實作一整個弱。養寵物?不要吧,養兩枚小人我都已經天天崩潰了,再來一個要顧的我沒辦法。養昆蟲?你開玩笑吧?敢在我家出現就要有見不到明天太陽的準備。解剖家電?我能駕馭的只有換燈泡。動手做漂亮模型?什麼?太陽系銀河系?我最會捏的形狀是廢紙團狀,再多就沒了。所以有專門輔助的資源,我怎麼能不好好利用一下呢?

至於STEM科目本就是「艱澀」這回事兒,我個人是不認同的。對小童來說,世界上、生活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值得探索的,他們的心中沒有哪個本質上比較難,或者代表未來比較有前途的領域,就像他們愛吃橘子或者櫻桃,不是因為哪樣比較貴或者包裝比較時尚,純粹是因為他們覺得好吃而已。同樣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好奇心驅動的本能,只要能持續引發他們的興趣的、讓他們從中獲得滿足與自信的,都是他們喜歡的科目,STEM「艱澀」的印象很多是後來教育沒跟上、走了調所造成的,不是科目的本質,但是中學生、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在STEM領域表現相對落後,卻依然是無法否認的現實(突然覺得自己散發教育專家的光輝)。

總之,在期待教育逐漸進步改變的同時,身為家長我自然也無法抵抗STEM的魅力,加上在北加州矽谷這裡,家長們不意外地對STEM一整個著迷,我也只能入境隨俗了(攤手)。以舊金山來說,三個針對兒童設計的博物館:The Bay Area Discovery Museum、The Exploratorium和跟我家後院差不多的Children’s Creativity Museum,通通都有以STEM為主題而設計的活動與特展,不管是每個月的活動、課程還是夏令營,從兩歲到十五歲,家長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STEM體驗都有。像是Children’s Creativity Museum這個月走的就是針對二到四歲孩子設計的workshops(大概跟體驗營差不多),Discovery Museum推的則是STEM Superheros(STEM超級英雄週末營),主題從機器人與太空科學到農作物與人體健康,另外還有程式設計體驗車,顧名思義著重在Engineering這一塊 。Exploratorium不用說,整個展館就是一個超大的STEM實驗室,再加上一個重量級的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以及各種以STEM為主題的夏令營,STEM的資源很多,簡直無所不在。

上面這些資源雖然要生活在舊金山才能方便享受,但是據我所知很多大城市都會區裡,都有類似的主題展館。就算不出門,只是待在家裏,STEM也可以如影隨形,許多常見的玩具其實都有很強的STEM意義在背後支撐,像是拼圖、木製軌道與Lego,甚至各種類型的積木就是典型的STEM玩具。拼圖不用我多說,在訓練小童邏輯、比對、解決問題上面好處多多,我以前也寫過好幾篇(看這裡這裡),這裡就不重複了。而Lego,尤其是最原始的那種需要玩家自由發揮的拼片,對小童在空間架構與創意發揮上的助益特別明顯,年紀更長的玩家還可用Lego拼片以馬賽克的方式拼出或平面或立體的圖案,這更可以訓練空間演算、邏輯與概念分解的技巧,這些剛好也是程式設計的基本功,敝公司的工程師們在這一塊都好厲害,好像腦子裡隨時都能把各種圖案直接轉換輸出成可粗可細的馬賽克粒子,再透過Lego拼出來,每次都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因為我第一步就卡住了呀。

0330-19
0330-18
【積木不用說,一整個很STEM,不管是傳統的木製積木、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磁性積木,或者永恆不墜的Lego都是可以發揮創意又能訓練空間創造力、觀察各種力學表現的玩具。這是兒童創意手作館的磁性積木,姐弟倆都很愛。這裡也有有名的Tegu,還自成一區,不過我家兩枚對Tegu都很冷淡,艾莉阿姨去年送了我們一組Tegu入門組,兩小都不太理睬,其實Tegu我自己也不太愛,除了它必須找對正負極才能拼之外,它的磁性我覺得不怎麼樣,很多結構都不太支撐得出來,可偏偏Tegu有磁性,不像傳統木製積木找對角度與平衡,可以搭出很驚人的作品,Tegu不怎麼樣的磁性還會跟玩家作對,常常一個不注意就整組吸在一起,我們家是完全不懂它在紅什麼,又貴得要死。】

0330-22
【這是我家的Tegu,就是艾莉阿姨去年送給弟弟的,我們都覺得很難玩,只有弟弟偶而拿出來當骰子扔。】

0330-20
【這是另一款美國很流行的磁性積木,同樣跟Tegu比,在我心中這款厲害多了(到底是有多討厭Tegu)。】

0330-17
【我家的這一套磁性積木是去年回台碰碰媽送的,小妞很愛,這款還有幾何的概念,有多了一層數學教育的延伸,非常的STEM啊。】

0330-23
【至於傳統的木製積木,我家當然也備有一套,我當初買的是Janod的五十片組合,挑這一套的原因是它的積木沒有太多太花俏、只能當最頂端的裝飾卻沒有太多功能的形狀,而且件數不多也不少(我很怕那種動輒就上百片的),夠發揮的了,色彩鮮豔也是附加價值。這個是小妞搭的。】

0330-24
【我們舊金山辦公室有一面樂高牆,小妞每次來都要玩,這面牆上有許多員工與訪客隨手拼出來的馬賽克作品,當年在紐約,這種樂高馬賽克的作品更多,每一個我都覺得可以拿出去賣錢(沒辦法,我在這一塊很弱啊,如果生在古代,大概就是繡不出什麼像樣的花的傢伙了)。】

至於木製火車軌道,這也是很常見的STEM玩具,木製軌道甚至已經變成ISO標準了吧,不管哪家玩具廠牌,都是用同樣的規格,可以直接混搭。這個玩具不用說,一整個非常Engineering的味道,不管是角度計算、空間運算還是創意設計,都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讓小童發揮。嘴裡老是說不買玩具的我,最近一樣入手的玩具,就是一套木製軌道的組合。我家其實已經先後買過兩套軌道與十幾款火車(見這篇,是說這麼久遠的文章我也挖得出來,很不容易吧,不過有圖有真相,有記錄過就有痕跡,真的不假呀),這幾年來我一直覺得這樣的規模就有足夠變化也夠玩了,從來沒有動念過想要添購什麼,要我買一張專門用來搭火車軌道、其他功能都沒有的玩具桌就更不可能了。但是(停頓增加懸疑感),前兩個禮拜弟弟把軌道拿出來玩,我看著手上的零件,突然想,要是我們有多兩片分軌轉轍器,可以做更多的變化,那該有多好(好像電視購物的開場白)。於是我上網搜尋轉轍器,發現轉轍器有好多種,分兩軌的、分三軌的,還有接頭方向的不同,更別說其他有意思的小零件,原來直軌與彎軌之外的世界那麼大。可是市面上的軌道配件,單買很划不來,買一整組裡面又多是直軌與彎軌,我感興趣的配件只有少少幾件,為了一顆果實買下一片森林也太不智了,更何況我的目的只是增加軌道的變化,我不要花大錢還讓家裡一下子多出五十、一百片的軌道呀。結果最後我挑了這一組Playbee的五十九片軌道組合,雖然裡面還是有不少直軌與彎軌,總件數也遠遠超過我的偏好(我其實只想要添購個十來片就好了),但是這一套裡面各種分軌轉轍器的件數與種類是我看過比例最高的,加上高架橋、平交道、十字軌還有轉接片,種類好多,又沒有其他房子啊、樹啊、人啊、火車啊之類我手上已經有、完全不感興趣的配件,一整個很精實,加上它價格又不算高,我還是忍不住入手了。其實這一套網路評價不算特別好,最受買家批評的是它的軌道接頭設計沒有很好,至少跟其他品牌的規格似乎有一些些差異,有些零件組起來會很卡,不知道是設計還是品管的問題,我實際玩的結果也是如此,但是我也發現遇到比較卡的零件不需要跟他硬拼,換另一片比較鬆的搭就好了,所以整個來說,這一套在我眼裡還是很值得考慮的軌道組合。

0330-14
【這是我新入手的Playbee軌道組,品質一般、差強人意,也不屬於像是Brio、Maxim、Orbrium等叫得出名字的品牌,但是卻有我在市面上找不出來的豐富軌道組合,一整套將近六十片,雅馬遜上只要美金二十五元左右。】

0330-26
【搭出可以玩軌道其實不難,但是要搭出有變化又完全閉鎖的循環,就需要不少Engineering的技巧了。不光是找對角度,接合成完整的循環軌道系統,軌道路線的設計好壞其實差很多,我自己搭過幾個(這玩具到底是買個誰的?),還沒搭出一個每條支線都可以重複走的系統,常常第一圈每條都繞到了,之後就陷入某一條路線的無限迴圈,再也轉不出來,這樣形容很抽象吧,但是親身玩過的人應該能懂。當然我家姐弟倆對這個一點兒也不在意,走不通的把火車拿起來直接擺到想走的那段上就好,完全沒有媽媽的糾結。不過兩人對突然變化多多的軌道真的愛得要命,小嫣子跟媽媽一樣對轉轍器特別著迷,恨不得把所有轉轍分軌器都用上,弟弟則不停嚕著他的火車。】

總之,這些玩具或多或少應該是每個有小孩的家庭都會有的吧,所以我說STEM就在你身邊,是不是?除了這幾樣常見的經典玩具,這一篇要來分享幾樣同樣透露濃濃STEM味兒的書籍、教具與玩具,這些純粹是我認識、體驗過的,目標年齡層約在二到八歲。針對八歲以上的STEM玩具選擇更多了,不過因為我家兩枚都還沒到那個階段,所以我沒有太關注,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稍微留意搜尋一下,不難找到。

0330-6
【STEM玩具很夯,像是雅馬遜旗下的yoyo.com就特別闢了一區,裡面有兩百多樣以STEM為主題的玩具,家長還可以進一步依照年紀縮小搜尋範圍。】

【書】

Rosie Revere, Engineer

Iggy Peck, Architect

Ada Twist, Scientist

以STEM教育為主題的童書這兩年來非常多,許多書店都有STEM專區,但是要說美國這兩年最火紅的STEM繪本,這一套由Andrea Beaty與David Roberts針對五到八歲小童創作的三本書,就當之無愧了。這一套是我家少數收集成套的繪本,去年我家嫣然姐姐過生日的時候,收到的其中一樣禮物就是〔Ada Twist, Scientist〕,後來我忍不住把另外兩本也買回來。這一套從非常STEM的書名就可以看得出來,故事的軸線就是小主人翁從小展現出當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的天份,這中間遭受過挫折,最後柳暗花明的過程。

欸,這樣被我形容得好膚淺,其實這三本書並不是歌頌鼓吹小朋友以當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為人生目標,書中另有其中心價值,比如說〔Rosie Revere, Engineer〕真正的主旨是勇於嘗試、永不放棄,〔Iggy Peck, Architect〕則是追求夢想、勇於築夢。而且書裏的文字不但雋永幽默還押韻,唸起來格外引人入勝,插畫也非常生動。

0330-2
【這兩本是這套目前作者已出版的三本書中,我個人比較偏好的。剛出版時我在家附近的書店架上就看過了,那時候只覺得一定要從圖書館借回來,結果一收到Ada Twist, Scientist,就忍不住把另外兩本也買回來了。】

0330-3
0330-4
【文字唸起來因為押韻很有韻律感,插畫的風格讓我聯想到朱德庸。】

不過這三本書裏,最不得我心的就是〔Ada Twist, Scientist〕,作者筆下的小主人翁一開始就非常熱愛用身邊的東西做各種大膽的實驗,包括在牆上塗鴉等等,常搞得家裡烏煙瘴氣,父母對她搖頭,在學校她也不擅跟朋友們交際,老是被認為孤僻而被排擠,之後的發展當然變得很正向,可是光是前面這些設定就讓我很矮油,比如說Ada在牆上塗鴉被罵而覺得家裡沒有人了解她天才的寂寞,我就不懂為什麼天才一定要在牆上畫畫?在其它素材上畫畫嘗試不可以嗎?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叛逆、讓爸媽頭痛不可?再說關於小主人翁的設定與敘述,在我看來其實更像是一些自閉症在臨床上的表現,我覺得已經失去作者原本要表達的意味,我的意思絕不是說自閉症的角色不該成為繪本主角,而是用這樣的角色去表現小科學家自我發現與實踐的過程,進而鼓勵小讀者們堅持想法,很容易產生觀念的混淆,以為效仿主人翁的行為就是堅持想法的表現,也難怪這本在雅馬遜讀者評價裡,是三本之中最低的(最低的也有四顆半星就是了)。

不過瑕不掩瑜,不管怎麼說這三本繪本在我的眼裡都非常有可讀性,既有STEM的主題,又有STEM鼓勵的創意與想像力,還有發人深省的寓意,不管是親子共讀還是讓英文有一定程度的大童們挑戰自己閱讀都很棒。雖然這本書作者設定的年齡是五到八歲,但是它的文字有韻律也有深度,我覺得這套書即使大孩子,甚至大人讀起來也不會無聊。

0330-1
【Ada Twist, Scientist是作者三本之中最新的一本創作,也我們這套書裏第一本收藏,小妞生日收到的禮物之一,她是很愛啦,我則覺得跟另外兩本比較之下遜色許多,沒有收集癖的人可以省略這本沒有關係(我很難取悅,我知道)。】

【科學實驗組】

科學實驗組合算是教具玩具界的元老、長青樹,從我們小時候就存在了,不管是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大氣學還是天文學,都可以找到搭配的實驗組合,不管什麼理論,能夠設計成實驗的就可以包裝上市。當年我是沒有研究過啦,但是現在市面上的實驗組合真的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有些家長手非常巧,可以自己蒐集原料回家、自己設計實驗來帶著小童們做,這一路線我能跟上的只有小蘇打與醋的實驗,所以這些把需要的道具與原料通通完整設計包裝好的實驗組合,就是我們這種手不巧、又怕麻煩的家長的好幫手啦。

Scientific Explorer Mind Blowing Science Kit

這盒Scientific Explorer Mind Blowing Science Kit在雅馬遜上評價很好,我自己就買過兩盒當成禮物送人。這一款裡面有二十個簡易的實驗,大多是以化學理論為主,大部分材料都是家中常見的,實驗本身容易操作而效果十足,吸睛度超高,小童操作一次得到的印象遠比看書看圖深刻百倍(當然操作這些實驗還是要有大人在旁邊協助),加上這盒裡面的耗材給得算大方,幾乎每一個實驗都可以重複做,不至於二十個實驗玩完了只剩一陣空虛,加上單價不高,我覺得CP值與教育價值都很高,是非常讚的科學實驗入門款。
0330-16

Thames and Kosmos Spark Science Kits

Thames and Kosmos是美國科學實驗教材的大牌之一,我會注意到是因為它家出的Spark系列「實驗獨享包」,好啦,這個名字是我亂取的,但是個人覺得貼切得不得了,哇哈哈。總之這一的Spark系列每一包都有一個很明確的實驗主題,像是「廚房裡的小科學家」,就是用廚房中常見的材料做實驗,認識十種不同的化學理論;「水晶礦培養」可以幫助小童了解礦物的形成過程與環境;「分子實驗」則利用海藻酸鈉與鈣離子溶液製造「分子」,然後觀察聚合物的形成(我到底講了什麼?這也太難了吧),總之這一系列實驗組同樣都提供了實驗所需的各種材料,還附上實驗背後的理論,我覺得教育性很完整。當然這款的「深度」跟上面那盒二十合一的比又高些,適合七歲以上的小童,雖然相比之下CP值沒那麼高,但是一包單價也不高,對哪一種實驗有興趣就挑哪一種,要全部蒐集也可以,目前也是我送禮的熱門口袋名單之一。

0330-25
Creativity for Kids Grow 'n Glow Terrarium

這盒小盆栽培養實驗很明顯不走物理化學路線,而是生物生態領域。小嫣子去年過生日的時候,大伯大伯母送了一盒(見這篇這篇),也真的給我們種出欣欣向榮的一罐奇亞籽小草,不過,這罐後來被我逐出家門,目前被我要求只能放養在露台上,原因是小妞有一天在家裡捕獲野生迷路的小瓢蟲一隻(我也不知哪裡來的),非常興奮地說要養,就把牠放在小盆栽罐裡,希望這個她精心佈置又充滿生意的小盆栽成為牠的新家,爸爸還從網路上搜尋了瓢蟲愛吃的食物,我忘了是米飯還是什麼的,總之父女倆就在盆栽罐裡放了一咪咪,但是為了怕小瓢蟲從有打洞的罐蓋飛出去,兩人在上面蓋了一張紙。我冷眼看著這兩人興高采烈地忙碌著,心裡其實早已眉頭打結、白眼不知道翻到哪裡去了,但是看在教育意義的份上,我很有團隊精神地什麼也沒說。

果然,沒兩天小嫣子就發現她的小瓢蟲已經一命嗚呼,不知道是氧氣不足還是水土不服。我想著瓢蟲的屍體與放了幾天不知道長出什麼東西的食物,眉頭又皺起來了,這兩樣我都無法忍受(所以我當年完全不可能走第三類組的呀),依我的作法呢,是整罐掃地出門,當然我不是用我真實的巫婆嘴臉,而是用了許多美化的言詞,但是小嫣子依舊不肯,看在STEM教育的份上,我只好又退了一大大大步,讓她留著,但是我的底線是那一整罐完全不可以在家裡出現,於是這個小生態系就移居到露台上了,我眼不見為淨。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家姐弟倆STEM教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非常有可能就是心理障礙太多的媽媽我了。

也扯太遠,說回這個盆栽培養實驗,若沒有後來的瓢蟲意外其實是很成功的,小妞不但印證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還第一手觀察到植物從種子到發芽到長高需要的時間。這組小妞的好朋友Hannah也有,就放在她新家的窗緣,瓶罐有各種夜光貼紙裝飾,裡面還有小擺飾,光是放著觀賞也很可愛,非常適合四、五歲的小童。

0330-21
【這是在瓢蟲命案發生之前的小盆栽,這時奇亞籽都已經長得很高、超過瓶蓋的高度了。那時可是一片欣欣向榮,現在說不定仍然茂盛,但是已經被我打入冷宮,等我找到機會肯定把它攆出家門(怎麼一整個有甄嬛傳的fu)。】

【桌遊】

如果說STEM是這兩年玩具界中最夯的一塊,程式設計絕對是夯中之夯。教導程式設計概念的玩具不但讓孩子們著迷、家長趨之若鶩,連學校老師們也不例外,iOS與Android都有不少相關的Apps,為iPad量身定做的更是不少,像是Osmo,結合App與實體教具,道具五花八門,涵蓋的領域也不少,我們差一點就入手了,但是後來覺得市面上相同訴求的玩具選擇很多,實在沒有必要為此增加「screen time(3C時間)」,用其他的玩具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教育目的。以程式設計來說,不需要什麼華麗炫目的設計,一套桌遊就足夠幫助小童們建立基本的概念。

Robot Turtles

我們家其實不算是熱衷收集桌遊的家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家浩然弟弟年紀小,又正逢破壞力強大卻又什麼都要參一腳的階段,想要好好玩一盤桌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可能要等弟弟上學更進化一些,我們才能跟桌遊建立更深厚的感情。

在我家兩隻手的手指頭數得出來的桌遊藏量中,其中一套就是這個網路上評價不錯、四歲以上就可以玩的Robot Turtles桌遊。Robot Turtles的概念非常簡單,玩家們必須使用「前進」、「左轉」、「右轉」等指令牌幫助自己的小烏龜一步步走到寶藏地點。這套遊戲依難易度有好幾種玩法,小童們可以從最初階的規則版本玩起,等到慢慢熟悉程式指令的邏輯之後,再進階到難度高一些的玩法,當然越高階的玩法所需要的指令複雜度也就越高,加上每次玩的時候玩家可以依照心情設計桌遊板上的各種障礙,再用不同的基本指令與特殊指令卡像是「融冰」、「破牆」等一一克服這些挑戰,同時牽制其他玩家的烏龜,以幫助自己的小烏龜取得勝利,遊戲的變化很多,不用擔心玩兩遍就變老梗。

0330-27
不過,這套桌遊的主打是三、四歲的小童都能上手,所以程式語言的概念還是比較偏向基礎的,八、九歲以上的大童應該會覺得挑戰性不夠就是了,當然市面上還有很多同樣主題的桌遊,像是這款「Code Master Programming Logic Game」,就是為八歲以上孩子設計的,總之桌遊絕對是程式語言啟蒙的好幫手。

【程式設計機器人】

跟桌遊比,程式設計機器人無疑的是更上一層樓的玩具。這些機器人大多是透過App的介面,讓小玩家們可以運用基本程式設計的概念,驅動機器人完成各種指令,這些機器人的指令複雜度不同,適齡範圍也大不同。

Fisher-Price Think & Learn Code-a-pillar

美國小童玩具大廠Fisher-Price去年新出的Code-a-pillar(程式毛毛蟲),是市面上少數不需要3C的輔助就可以玩的程式設計機器人,小玩家透過一節一節可以執行特定指令的毛蟲身體,像是前進、左轉、右轉、三百六十度旋轉等等動作,組合出一隻可以執行任務的毛毛蟲,玩家的目標就在組合出完整的指令串,讓毛毛蟲正確的走到事先放置的終點板。說穿了,這個玩具就是把程式指令動作從App上的移到毛蟲一節節用USB連接的身體上,讓小童們玩起來很有手感份量。除了基本的移動指令,這款還有閃光、發出聲音等延伸零件可以添購,增加變化,小童愛怎麼設計指令串就怎麼設計。基本上這款玩具是傳統的聲光玩具的延伸,但是不只是按按鈕而已,還帶入自己動手做與設計指令的概念,所以在我心裡的等級完全不同啊,白色搭配鮮豔底色的設計看起來簡潔又生動,家長與小童都買帳,這是我見過所有程式設計概念入門玩具中,設計得最容易上手的一個了。

這個玩具一上市,我就注意到了,雖然很心動也差點入手,但是我家程式設計類的玩具已經有好幾樣了,所以我很理智的克制住。不過,我沒買給我家姐弟倆,不代表我就沒有手滑,這隻毛蟲可是我的禮物口袋名單之一,艾莉阿姨的小女兒、Sofia的妹妹去年十月底過三歲生日,我就送了一隻,艾莉阿姨超愛的,跟我提了好幾次,說這是她這幾年收到的小孩禮物中最讚的一個,姐妹倆都玩得愛不釋手。家有三歲以上小童的家長,下次看到聲光玩具想買,不如改選這個吧,大推呀。

0330-7
Wonder Workshop Dash Robot

這款機器人說起來可是我們家小妞接觸程式設計概念的起點,她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機器人就是在我們常常去的Children’s Creativity Museum。這個Creativity Museum有一整個互動展室,就是以這款機器人為中心設計的,搭配上五花八門的道具,機器人可以塗鴉、可以走迷宮、可以投籃,還可以敲奏鐵琴,非常厲害,指令則是透過App設計驅動,讓小朋友從動手做中體驗程式設計的概念。因為可以完成的動作精細很多,這款機器人的指令自然也細微許多,除了基本的前進、左轉、右轉、暫停等待指令與增加趣味的各種聲光指令,這款從機器人移動距離、速度、轉彎角度到射擊力道等指令都可以微調控制,對小小童來說比較不容易駕馭,但是六、七歲以上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挑戰與征服的樂趣,所以這款雖然標榜適齡四歲以上的小童,我覺得小童至少要五歲左右才能夠慢慢獨力設計指令串,真正體會到程式設計的強大功能與魔力。

0330-10
我們家嫣然姐姐從四歲半左右,第一次在兒童創意館接觸到這款機器人之後就變成了主顧,現在去機器人區玩甚至可以不用媽媽在旁邊當小幫手,自己摸索、獨立操作。只是這款單價不低,如果再加上周邊各種五花八門的道具買下來,成本就更可觀了,當然這款可以讓小童一路從四、五歲玩到青春期,甚至大人也能玩得很開心,當成長期投資來入手應該比較心甘情願(機器人本身有沒有辦法撐那麼多年我就不確定了),不然就像我們一樣,找個有配備這款機器人的圖書館、兒童館、科技館之類的體驗一番也不錯。

0330-8
【Dash機器人程式指令串在平板上就長這樣,一格就是一個指令,用手指拖曳排列順序,然後執行(或者叫測試比較貼切),然後修正Debug,或者測試順利繼續加入其他功能,精益求精朝v1.1邁進(我每天耳濡目染,沒有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了不少路,跟這個流程可以裝個幾分熟)。】

0330-9
【這是去年十一月某次去兒童創意手作館玩時候照的,那天小妞挑戰了最難、最需要精準的指令與反覆測試修正的走迷宮,看她認真的樣子。】

影片:測試成功!機器人成功走出迷宮。】

Ozobot 2.0 Bit

0330-15
【Ozobot已經出了好幾款,我家的是黑色的Ozobot 2.0 Bit,因為這一枚單價大約五、六十塊美金,比Dash便宜許多,所以也有家長直接入手一對兒,設計出來的花樣,兩枚一起執行,成就感與娛樂效果都加倍。】

這款Ozobot是小嫣子今年聖誕禮物的重頭戲,跟Dash一樣都可以在App上設計指令,但是跟Dash很不一樣的是不用App或3C,這款機器人也可以玩,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內建的OzoCodes,把基本的動作指令轉換成顏色的組合,玩家只需要有四支(黑、紅、藍、綠)粗體彩色筆和一張白紙,就可以用顏色與線條設計指令與路線,讓機器人走。玩家掌握了顏色對應的指令之後,可以做出很多變化,甚至自己創造遊戲,像是Ozobot公司自己就出了一款以施工工地為主題的配件遊戲,把Ozobot打扮成工人,然後用色彩與線條為指令,操控Ozobot穿梭工地中搬運小箱子,遊戲概念很簡單,道具其實自己做就可以,即使像我這種手作不行的手拙媽,也可以從家裡的玩具中找出可以運用的小配件,跟Ozobot一起同樂。

0330-11
【Ozobot就這麼大也很輕,這是用USB充電時照的,可以懸空也不成問題,很輕盈(媽媽表示好羨慕)。】

0330-13
【Ozobot即使不搭配App,也可以玩。它內建的以四種色彩的組合為指令的OzoCodes,可以讓玩家在白紙上直接「作畫」出指令。小妞面前的平板是拿來參考OzoCodes的色彩指令用的。】

0330-12
【我家嫣然姐姐最愛的就是讓Ozobot自轉,然後走閃電形。搞得Ozobot很像隻追著自己尾巴轉圈圈的小狗,轉完了之後頭昏昏,連路都走不直,然後小妞就很樂。】

當然,Ozobot搭配上App可玩性就更高了,App裡面有許多程式設計的遊戲,像是幫Ozobot編舞,概念則跟Dash很像,都是用拖曳指令的形式,完成指令串的設計。既然是跳舞,花俏的指令當然很多,旋轉、閃光、扭動都有,Ozobot中間有一枚LED燈,所以燈光的顏色選擇很多,舞蹈編好之後,就可以讓Ozobot表演了,在平板上一次還可以同時讓最多五枚的Ozobot一起跳,整個有街舞的味道。另外Ozobot也有跟Dash類似的指令設計介面,同樣可以用拖曳組合的方式編寫指令,讓Ozobot執行,不過Ozobot非常袖珍,跟Dash比簡直巨人與小矮人,一開始我總覺得Dash玩起來比較有機器人的份量與存在感,可Ozobot看習慣了倒也還好,而且Dash其實很嬌,像弟弟這種動作粗魯、不知輕重的很有可能一把就把Dash的頭扭斷,反而Ozobot短小精幹,又不至於被小小娃吞掉,在我心裡又加了幾分。我家弟弟是已經過了什麼都要放在嘴裡嘗的那個年紀啦,但是兩個同時被扔出去,我想誰也不會有好下場就是了。

每次買STEM玩具都會情不自禁的感覺自己又成功實踐了一次寓教於樂,自我感覺總是特別良好,覺得花錢完全花在刀口上了(回頭翻翻我的敗家記錄,好像不管買了什麼,我也沒有哪一次感覺沒花在刀口上的),但是認真說,這些以STEM為主題的活動、童書、玩具,真的都設計得很吸引人,連大人都無法抗拒。我家兩小將來會不會走上STEM我不知道,至少我希望將來他們回憶起童年的時候,會記得這些有趣的玩具以及跟爸爸媽媽一起玩的快樂時光(怎麼結尾有淡淡的哀傷)。

arrow
arrow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