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遠渡重洋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很多民族來說,吃,是一門藝術。對留學生而言,吃,是一門學問。何時吃,在哪吃,吃什麼,怎麼吃,都要經過一番考慮、幾番盤算。畢竟,美國的飲食文化和華人世界有著顯著的差別。

 首先,食物的種類便相去甚遠。在東方,主食是米飯,在這兒,便以麵食為主。不是三明治、比薩餅,就是漢堡、義大利麵,這些食物其實在台灣也隨處可見,但是在美國,這些東西占外食選擇性的比例,沒有八成,也有七成。只要出去吃,大多少不了這些食物,否則便得千里迢迢,開上一大段路找東方食物吃。也許你想,說到底,就是不習慣而已﹔那你可真錯了,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決不是吃飯或吃麵包,而是除了麵包以外的東西。

 我總覺得,美國人的飲食,最重要的成分有三:小麥、乳類及糖。所謂的乳類,最重要的便是起士,比薩裡要放起士、三明治漢堡裡要夾起士、義大利麵更要加起士,連生菜沙拉都得灑上一些,餐餐吃,不但膩,只怕體重直線上升、直上雲霄!再加上,美國人嗜食碳酸飲料,打開商店冰櫃,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口味各有七八種,還有其他各式蘇打汽水,放眼望去,一片眼花撩亂。對於在台灣沒見過此番大場面的我,每次挑選,總得花個個把兒分鐘,才能從整面整面的”汽水牆”裡挑出一瓶想嘗試的。不用說,這裡面的糖分有多少!當然,如果飯後再來個甜點,那就更妙不可言了──那甜度只會讓你懷疑美國的糖是不是不要錢。

 說到甜食,從中更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在美國,甜食就一定是”甜的”,而且還得是”非常甜”,甜甜圈、麵包、蛋糕,無一不甜。我買過幾個點心,最後幾乎是灌下一大杯水才把它吃完的,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屢試不爽,至今不敢再領教(這對於我的身材,該是好消息一則吧)。

 所以說,如果中國菜很油,美國食物就一定是很膩,用英文說就是很rich,想來這個字也是美國人用來自我安慰的吧?

 除了口味之外,外食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份量。在這兒,不論美式、中式、南洋、歐洲、墨西哥食物,每一份的份量都很大,兩個人分著吃剛剛好。一個人吃,如果不想把胃撐大,就只能帶回去分兩餐吃,而通常,隔餐看到它油膩的模樣,也就食慾全無。 

    如此的份量,想當然爾,也就必定昂貴。任何一份餐點,幾乎沒有四塊錢以下的,五塊算是便宜,七八塊是正常。如果是到餐廳吃飯,更要加上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小費(雖然這很像台灣的服務費,但顯然美國的服務比較值錢)和稅金,可想而知,現實的壓迫自然是無法允許餐餐如此揮霍。

 於是,情勢明顯,對於留學生來說,怎麼算都沒有自己做划得來。我來美國的第三天便如此覺悟了。

 自己做飯的第一步,便是買菜。而買菜,除了偶而有學長姐打算到遙遠的韓國或中國超市購物,有機會可以搭便車去採購東方食材外,絕大多數自然是上美式超市去買菜,而美式購物的另一種習慣,便是一次買回一、二個禮拜的存糧。探究到底,這跟美國什麼東西份量都不小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有時候即使買一”小盒”冷凍肉品,都得吃上好幾天。

 在美國超市買菜是一件挺令人開心的事兒(前提是必須有車)。一方面是賣場寬敞又明亮,一方面是貨品齊全,應有盡有。光是沙拉醬,就有六七個牌子,二、三十種口味可以選擇,即使什麼也不買,看著便讓人高興。我想即使是近幾年在台灣逐漸發展的大賣場,也相距有餘。

 買齊了菜,難題才來。

 作菜容易,要作出可口的菜就不簡單了。很多留學生都背了幾本食譜來美國,不過能派上用場者幾稀!一來是食材不易備全,二來時間心力有限,大部分的學生,如果不是”天賦異稟”,便是熟能生巧,最後殊途同歸,全入”創意菜系”派下。

 至於我呢,來美國十天,拿手菜是:特製牛小排,偏愛的菜則是:稀飯配豆腐乳、皮蛋。從美式超市買回來的東西,似乎怎麼料理,都沒法兒把它變成道地的中國菜。這也有可能是因為,西式料理比較簡單,如此中西融合一下也就是了。

    以姑娘我的”特製牛小排”來說,做法十分簡單,稱不上一點兒繁複,只需要把牛肋條按肋眼分塊,用醬油、黑胡椒和洋蔥醃個二十分鐘,再起個小油鍋(我說”小”,是因為美國的廚房裡抽油煙機沒有,廚房外倒有一個濃煙警報器,只要油煙一大,它就會拼了命般尖叫),爆香洋蔥後把牛小排放進平底鍋裡小火徐煎至七分熟,把醃料放下一起煮到湯汁收乾、牛小排上色,就大功告成了。



    這道菜我後來才發現,不但方便好吃,還妙用無窮呢,不管配西式的蔬菜沙拉、中式的米飯炒菜,都很不錯,所以,我一連吃了四天……(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怎麼吃也吃不完,只好天天作)

 天天吃自己的菜,有時候比在外面吃更容易想念台灣的食物(大概是作了個四不像,徒增感傷……)。此時,便只能趁著上亞洲超市時,好好採買一番。在這兒,離我們最近的中國超市,叫做”金山”,光是開車就要大半個小時,裡面大陸、香港、台灣的食品都有,只是無可避免的貴上了那麼一些。那些在美式超市看不到的蔬菜:空心菜、大白菜、莧菜,在這兒都能買到﹔佐料、茶葉、糕餅、泡麵都是熟悉的,連維力炸醬麵這兒也有呢。剛到這兒的學生,第一次來總要買上一袋又一袋,即使是那些住慣了的,每隔一段時間,也得來補充一些家鄉的味道。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siness school is far from somewhere making you relax... but some place making you struggle.



 The school starts in the last week of August, while other students are still enjoying their last week of summer vacation. Actually, we have been through a whole-week long orientation before the school begins. The so-called orientation is composed of “numerous” activities with confusing titles, such as “Technology Training”, “Diversity Program”, “Networking”, “Sell Yourself in 30 Seconds”, “Team Building”, “Keys to Success”, etc.

 In fact, the major parts of this orientation are: Networking and Keynote addresses. The former is, social, social, and social. This kind of social conversation usually goes:

 "Hi! How are you doing?"
 "Fine, how are you?"
 "Good! My name is XXX. Nice to meet you!"
 "I'm YYY. Nice to meet you too!"
 "Where are you from?
 " I come from AAA."
 " Oh, really? I have some friends in AAA! (or I have never been there. Hope I could visit there one day.)"
 "You do?"
 "Yes, it's a great place!"
 "Thank you! Where are you from?"
 "I come from BBB."
 "Wow! I like BBB!"
……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里蘭的秋天很美,就跟明信片上的一樣,最美的時候漫天漫地一片深深淺淺的紅。

 不過,美的絢爛,也美的短暫。

 從九月中旬天氣漸漸轉涼,青翠一片的綠中逐漸透出惹眼的紅開始,秋天,便無聲無息的映在晴空中、涼風間和脆脆的氣息裡。此時,早就走到漠然的路程也頓時變得令人可喜起來。雖然business school依然讓人疲乏,趕不完的報告與考試似乎填滿了每一個忙碌的日子,但是季節的轉變卻讓人心境也跟著轉變。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秋天的Maryland似乎不常下雨,秋陽朗照,一片明媚。




 秋天的短促,是明顯的。每一天都能察覺季節正悄悄的遞嬗著。一株楓樹紅得更純粹、一片樹林已覆了滿地的落葉、一陣艷陽裡的微風開始透著刺人肌膚的寒意,秋季在每一次的嘆息中迅速消逝。不到兩個月,已認不出她的模樣,冬季換成她的名字。只能從踏在鬆鬆脆脆的落葉上,一步步的去回憶。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003接近尾聲之際,我初次造訪了巴爾第摩,一個饒富北美十三州殖民特色的古老港城。

 這天的天氣十分宜人,陽光燦爛而耀眼,空氣中流動著清新的暖意,是冬季中難得而不易的一天。今年的雪季顯然優厚了我們。
 
 Baltimore離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因此,雖說Baltimore是Maryland主要而著名的城市,對我們而言還是遠不如距離華埠的近。不過,說起來近,令人汗顏的是,這一學期我還沒有真正去領略華埠的美。



 UM在Baltimore有另一個校區,醫學院便在其中。當地還有另一所馳名世界的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據說JHU的醫學院之所以聞名是因為Baltimore的治安太差,槍擊、搶案頻仍,JHU的附設醫院夜半時分往往門庭若市,值班的醫生護士們爲了醫治傷者應接不暇,久而久之,即使是初出茅廬的醫學院學生也都練就了一身好功夫;而JHU的醫學研究更因為豐富的外科案例而突飛猛進。

 Baltimore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Inner Harbor。環繞著內港有全美著名的水族館,亦為我此行主要的觀光重點,還有數艘橫跨美國Civil War到一次世界大戰的船艦,因為登艦觀光的價值似乎不及其昂貴門票,我也就只在岸邊瀏覽。除此之外,港灣邊最多的就是各種餐廳,當然最熱門的便是海鮮餐廳了。這對於在台灣吃慣海鮮、到美國卻無法在超市找到新鮮食材的我來說,無異於到了天堂,想當然耳,我在這兒飽餐了一頓,尤其那夾著整隻軟殼蟹的漢堡,肥美多汁,即使現在早已不是螃蟹的季節,也足以讓人大快朵頤了。

 在到水族館參觀之前,我們順著港灣一路散步,港邊風很大,加上遊人如織,構成一幅律動而嘈雜的景致。人聲收斂在一處安靜的角落,港灣的彼端矗然聳立著一棟佔地寬廣而造型現代的建築,是馬里蘭自然科學博物館,雖然高掛的布條上寫著博物館正在擴建,不過那新穎的設計仍然吸引我們入內參觀。事後證明,這是此行最錯誤的決定。入館的門票不含立體電影院就要每人十二塊美金,想想以前參觀博物館,不到兩塊美金就足以獲得嘆為觀止的經驗,這間博物館顯然應該有"Beyond My Imagination"的東西。這樣的期待相對於其門票價值應該是務實而合理的。



 然而,半個小時後,當我們逛遍整棟建築還找不到絲毫足以激起心情上些微漣漪的展品時,不再虛擲光陰似乎是唯一對得起自己的選擇。就某一方面來說,這也的的確確、不折不扣,是一個"Beyond My Imagination"的經歷,或著用”Astonishing”,令人目瞪口呆來形容會更貼切一些。

 十二塊錢的門票換來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歷,也讓我不禁懷疑起Baltimore National Aquarium那十五塊半的門票究竟意味著什麼。在我們信步走回水族館時,這樣的疑惑揮之不去。顯然,這個世界還有一些共通的價值值得信任,這座水族館以它精緻的設計證明了它的價值。

 由於正值耶誕新年假期,水族館裡盡是攜家帶眷的遊客,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把無聲的海底世界變成了,嗯,一座魚市。不過,水族動物們顯然早已習慣了這樣的陣仗,在水中優遊自在依然故我。

 水族館裡最令人駐足驚嘆的要算是海馬館和鯊魚池了。各種型態色彩的海馬在展池裡游動,那姿態完全不同於魚類,有的甚至還用彎曲如鉤的尾巴倒掛在水草間,宛如一株水底耶誕樹。自然界多得是令人嘆息的驚奇,Leafy Sea Dragon該算是其一了;顧名思義,這種海馬看上去像一株枝葉茂密的小樹,游動的時候,給人在優雅之外一種奇異的感覺。套一句朋友的話,”It's like the sea horse in Halloween!”


 


 海裡最駭人的魚類自然是鯊魚了,雖然鯊魚的種類繁多,其中不乏體型嬌小而性情溫和的族群,不過那"海洋殺手"仍然是腦海中最鮮明的印象。白鯊的嘴裡有數排尖利的牙齒,看起來不僅嚇人,更令人相信其無堅不摧的能耐。面對面感受白鯊張著大口緩緩逼近而來,那種油然而生的壓迫感是十分詭異、也十分刺激的。

 離開水族館的時候天色已晚,海港邊燈火輝煌,映著水中波光粼粼、岸邊街燈燦燦,一片繁華的明滅。短短的一個下午,這城市的輪廓於我只是一瞬,它的過去與未來依然靜靜躺在時空的長河之中。身為一個過客,它的故事不是我最終的關懷,只是來去之間、旅程的一站,然而,它又何嘗在乎誰的足跡、誰的嘆息、誰的停留?

 2003的年底,我擷取了一個城市的一個永恆的片段。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越一個海洋~

 



 從踏進海關門那一刻開始,開展在眼前的是一條長長走廊,是一整個海洋,是一片無垠天空,是一些比未知更難以具象的東西。


 七年前那次獨自往波士頓飛去也許更叫人容易在勇氣背後漾起某種酸澀的情緒,因為無伴。但是這次則實實在在地感覺自己是真的告別了某些東西,是什麼則將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揭曉。懷著這種心緒,使人更不敢回頭。

 一班標準的、在暑假從台灣直飛舊金山的飛機。機上熱熱鬧鬧滿是興奮的臉孔,應該可以用”座無虛席”來形容。我和一個高中同學坐在一起,由右邊的窗戶看出去,看得到機翼上明滅的小燈,也看得到七夕夜空隱約的星星。

 因為等待轉機旅客,半個小時後,飛機才緩緩離開停機坪,時間已近十一點。儘管當飛機隆隆衝向天際時夜已深沉,然而從窗口俯瞰,滾滾燈河流動在寂黯的山稜之間,依舊是一片萬家燈火、生動繁華,這就是不夜之境吧。等到窗外只剩雲煙,雲煙之下應該就只剩海洋,這個海洋,就是旅程。

 從台北起飛,晚餐吃到復古的排骨飯,有酸菜、滷蛋,味道不錯,無奈起飛前已運用”特權”到VIP室裡吃了一些點心,所以,只能望美食而興嘆,下次不知何時才能再吃到道地的口味?接下來的航程裡,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睡覺”,一方面是時間已晚,一方面也得調時差,盡量多睡一些,以便清早到達Maryland的時候,有精神開始一天的忙碌。

 以前對搭長程飛機最深的印象是:食物叫人不敢恭維,如今,物換星移,機上的食物早已大有改善,新的感慨是:無法安眠。不知是經濟艙的座位特別不符合人體工學,還是華航的客艙座椅折磨人,不管用哪種姿勢睡,似乎得到的結果都是:脖子、肩膀、手臂、腰臀,無一不痛,說是輾轉難眠一點不錯,直教人發狂。這樣的痛苦,從太平洋的此岸到彼岸,整整十二個小時。

 真正的痛苦,從踏上美國國土的一刻開始。

 有人說舊金山的海關是出了名的嚴格。關於這一點,我是親身體驗到了。飛機落地的時刻,是當地時刻晚上十點,距離我們下一班飛機的時間是三小時,算是十分充裕。

 我們跟著整機的觀光客們排隊入關,排了大半個小時,海關官員一看到I-20,二話不說,就要我到走廊盡頭的辦公室去,同行的同學們也都陸續進去,一屋子擠滿了遊學生與留學生。然後,是下一個漫長的等待。辦公室裡只有一個官員,他一個個問,眼看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我開始想,也許過了這關便是坦途一片了。 

 果真過了不久,那官員眼看學生實在太多,便說:外頭開了一個專門的海關櫃檯,請大家拿著護照去那兒排隊。我們走出去,此時,櫃檯前早已恢復寧靜,當初一起下飛機的觀光客們早已通關完畢,只剩下我們拎著大包小包繼續等待。然而,這個專門櫃檯似乎並沒有節省時間的作用,一個人平均問個五分鐘,二十來個人眼看沒有個幾小時是問不完的,我們一行人想著那恐怕早已等候在停機坪的飛機,只能暗自祈禱
這個官員能突然覺悟,加快速度。

 不過,世界有名的莫非定律告訴我們,事情永遠和你希望的方向相反,這之所以不叫命題或是學說,而叫定律,絕對是有它的道理的。

 半個小時之後,只見那官員對著大家說:我要下班了,請大家再回去那間辦公室吧。我還來不及錯愕、來不及詛咒,就趕快跟著人群拔腿狂奔,顯然,大家都希望排在第一個,以免再有任何變卦。一時間,只聽見腳步聲、行李聲、喃喃抱怨聲,可以想見,那樣子有多狼狽。

 接下來,無疑的,是長長的等待,在等待時,我不禁想,這究竟是歸之於效率太差,還是沒有服務精神,抑或是兩者?此時,在經過這反覆折騰後,房間裡一片安靜,只有翻動紙頁和原子筆劃過紙面的聲響,連海關官員都懶得再問些什麼,只是機械性地審著護照、入境卡和I-20。




 終於,當我拿著護照去提出行李,我們的轉機時間只剩一個多小時了,大家開始對下面的通關程序失去信心。果然,下一個陣仗是拖著兩大箱、兩小箱行李檢查,檢查人員不但用X光機,更用一種我們稱之為”翻箱倒櫃”法檢查,看了便讓人心驚。當然,不用說,還是得排隊。

 這一關我們一行人中,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十分幸運,也許是看起來善良又可愛,也許是看我們吃力的推著一堆箱子,怕我們禁受不起搬上搬下,航警只問了我們是否有帶食物,便放行了。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下一個考驗:及時Check-in。還好我們一行人有八九個人,可以彼此”掩護”,先完成通關的同學便占著Check-in櫃檯,硬是不讓它關櫃。雖然小姐一直說,再五分鐘你們不到齊、不完成行李託運,就請搭下一班從底特律轉機的飛機,但是孫子兵法裡有一計叫做”拖延戰術”,便在此時被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我心中不停嘀咕:這能怪我們嗎?要不是趕著轉機,我可要好好跟那些可惡的傢伙理論了。

 下一關:國內航線登機檢查。This is amazing!!!這就是傳說中的安全檢查了。所有隨身的東西都被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檢查,連筆記型電腦都要從包包理拿出來,更別提人了﹔脫鞋之後是感應門,然後……沒錯,等待!赤著腳站在一邊等檢查人員一個一個的檢查,我看著錶,心想,現在只有神能保佑飛機搭得上了。此時,所有的不滿與不耐都化成疲憊,而檢查人員正在跟一個帶著紮營用鋼釘的美國人爭論著這是否是危險物品。

 半個小時當我完成安檢,我的手錶告訴我,這正是飛機該起飛的時間,我的前面已有同行的同學先趕到登機門……沒錯,拖延戰術!我的後面還有同學還沒受檢。我再一次慶幸,還好同行的有那麼多人,否則,我現在應該已經座航空公司的櫃檯前等天亮、等下一班飛機了吧!

 好了,所有的檢查都已經完成,整整花了三小時,我的面前只剩下最後一關:跑到登機門。我總覺得那應該有一公里那麼長吧,拖著我的小登機箱,在台北時間凌晨一點,我和同學帶著幾乎昏迷的心智,飛奔登機,一路上,聽著Final calls,心裡想,真是難為了前面的”拖延部隊”。

 等到我完成這像是障礙賽,又像是耐力賽的通關考驗,終於坐在我的位置上的時候,一行人幾乎是立即的、不約而同的,在飛機還沒離開停機坪前,便已經跌入沉沉夢境。這大概是我此生都難以忘懷的轉機經驗吧,一場夢魘。

 



 這次,飛機飛越的是一整個大陸,我昏昏沉沉地意識到:那兒,是旅程的終點。 8.17.2003.

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